4.菲律宾群岛
据《宋史》记载,太平兴国七年,摩逸国(民都洛岛)曾载“宝货”到广州贸易口。蒲端(在今棉兰老岛北部的武端地区)同中国有密切的贸易往来,在宋咸平六年(1003年)、景德元年(1004年)、景德四年、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先后五次遣使访问中国,受到宋政府的友好款待,蒲端使臣还“多市汉物,金银归国”口卅,通过朝贡贸易方式与中国建立了直接的联系。
(四)东南亚国家的市场需求
公元9~10世纪,越窑青瓷受到了东南亚人们的喜爱。越窑青瓷除被作为日常生活用瓷、陈设欣赏品以外,还被用于隆重的宗教祭祀仪式和各种土著文化习俗中,赋予了更特殊的作用和含义,其市场需求也越来越广泛。
1.日常生活的需求
公元9~10世纪的东南亚国家,社会生产生活处于相对比较落后甚至封闭的状态。宋人文献《诸番志》记载:流眉国(今马来半岛)“饮食以葵叶为碗,不施匙筋,掬而食之。”苏吉旦(今爪哇)“饮食不用器皿,缄树叶以事,食已则弃之。”《明史·外国传》亦载:“文郎马神(今印尼加里曼丹)初用蕉叶为食器,后与华人市,渐用瓷器。”可见,中国瓷器在这里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这一点,在考古学上亦可得到充分印证。在东南亚的许多考古遗址,均发现同一地层越窑青瓷与当地生产陶器并存的现象,如:菲律宾吕宋岛南部八打雁的劳雷尔(Laurel,一译“劳勒”)遗址,发现公元9~10世纪前期的越窑青瓷六棱浅钵与同时期当地生产的无釉佩雷约克陶器(Palayok pottery)小壶等并存;棉兰老岛东北岸布端市(Butuan City)的安巴高(Ambago)地区遗址,在10世纪的地层里发现公元9~10世纪越窑青瓷等中国陶瓷与大量同时期当地生产的红色、黑色研磨土器并存。这些均说明,当时的越窑青瓷已经融人当地人们的生活,已成为当时人们的日常用器而被广泛使用。
2.宗教祭祀仪式的需求
考古发掘资料显示,公元9~10世纪的中国越窑青瓷,有相当一部分出土于宗教遗址中。如印度尼西亚的占碑,曾是公元7~13世纪室利佛逝的重要政治和宗教中心,这里的一个佛教遗址,出土有越窑青瓷;中爪哇的约西卡塔地区,在东北部著名的普兰伯南印度教寺院遗址,发现有公元9~10世纪的越窑青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