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ple Pages Preview
邢窑自北朝始烧,隋唐辉煌,多数学者认为其衰落于晚唐五代时期。到了北宋,定窑是众口一词的白釉瓷器代表,并以唯一的白釉瓷器名列“五大名窑”。但对定窑产生很大影响的邢窑此时的情形呢?
“邢窑白釉瓷是我国最早的白釉瓷之一,是我国陶瓷工艺发展过程中第四里程碑的支柱。曾与第三里程碑的支柱南方越窑青釉瓷齐名,并称为‘南青北白’而享誉遐迩。它的兴起和发展曾对中国陶瓷工艺技术提供了许多先进的创造发明,使中国远在盛唐时代即能生产完全符合现代瓷标准的硬质瓷。但如此的高超技术和精美绝伦的瓷质在人宋以后竟会衰落得默默无闻。经过长时期相当规模的调查和发掘,至今未能发现宋代窑址和遗留的产品。待至金、元时期才又在吸收定窑的技术基础上,在原来邢窑范围内恢复生产,但在瓷质和生产规模上都远不能和唐代相比。”①这是1998年10月出版的《中国科学技术史——陶瓷卷》在总结邢窑兴衰时的一段文字,字里行间充满了惋惜之情。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邢窑在北宋时期的“缺环”现象,已经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
“从晚唐起,北方另一个白瓷体系,即邢窑北边曲阳县的涧磁村白瓷产品逐渐兴起。由于曲阳白瓷以极好的生产工艺显露头角,邢窑白瓷也就不再有人提到它了。”②这是1982年9月出版的《中国陶瓷史》的记载。虽然没有明确提及邢窑在北宋时期的问题,但对邢窑晚唐以后的情形,饱含惋惜与无奈之情,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这个结论,应该与成书时的客观条件:即邢窑遗址刚刚发现、考古资料不够丰富以及研究工作尚未深入开展有关。
笔者在关注上述资料的同时,注意到杨文山先生1994年发表在《邢台历史经济论丛》上的“论宋金时期邢窑白瓷的持续生产”③一文,深受启发。本文拟根据历史文献、窑址资料和考古发现,对北宋时期邢窑的情况,进行初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