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外家:妻子的娘家,即岳父母家。
此词东汉时已见。刘珍《东观汉记·吴汉传》:“(吴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以分与昆弟外家。”此“外家”谓妻子的娘家。
(17)阿伯:①伯父;②妇女有小孩后对丈夫之兄的称呼。
父之兄古代称“伯父”或“伯”,《释名·释亲属》:“父之兄又曰伯父。”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古人皆呼伯父、叔父,而今世多单呼伯、叔。”用“阿伯”来称呼则在清代才见。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第五十二回:“我爷娘刚刚死仔三个月,阿伯就出我个花样,一百块洋钱卖拨人家做丫头。”
夫之兄称为“阿伯”,据翟灏《通俗编·称谓》:“《五代史补》:‘李涛弟澣娶妇窦氏,出参涛。涛答拜。澣曰:新妇参阿伯,岂有答礼?’(按)妇人呼夫之兄为伯,唐有之矣。”可见夫之兄称作“阿伯”为唐时语,梅县话承此义。
(18)阿叔:①叔父;②妇女有小孩后对丈夫之弟的称呼。
用“阿叔”指称叔父见于唐代,李百药《北齐书·河间王孝琬传》:“(陈氏)诬对曰:‘孝琬画作陛下形哭之。’然实是文襄像,孝琬时时对之泣。帝怒,使武卫赫连辅玄倒鞭挝之。孝琬呼阿叔,帝怒曰:‘谁是尔叔?敢唤我作叔!”’指称夫之弟则见于明代,《水浒传》第十七回:“阿嫂便道:‘阿叔,胡乱救你哥哥,也是弟兄情分。’”又第二十四回:“你既是聪明伶俐,却不道‘长嫂为母’!我当初嫁武大时,曾不听得说有什么阿叔,那里走得来!”梅县话承此两义。
在岭南三大民系中,“客家”被称为汉民族中的“吉普赛”。晚清诗人黄遵宪对此曾作过诗意表达:“筚路桃弧辗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在岭南,相对于位居邻海平原的潮汕民系、坐拥肥沃三角洲的广府民系,客家民系就没那么得天独厚了,它们大都盘踞在山区丘陵乃至层峦叠嶂之中,所谓“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而从民系的历史文化与语言风俗看,客家民系也与它们明显不同。客家学界有“大中华,小客家”的说法,其中强调的是作为民系及其历史和文化的客家与华夏民族及其文明的传承关系。诚如黄遵宪所吟诵的:“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存三代前。”
近三十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在中国内地曾经一度沉寂的“客家”不断受到热捧,并涌现出大量的文章著作。但是,由于各自著述的动机与立场不一,加之学风机巧浮躁,致使本来对“客家”有些陌生的外界因此更加模糊。这种情形,一方面说明丛书编撰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另一方面也为我们的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基于这一背景,为了保证丛书的质量,我们组织了一批不乏高度与视野,同时又对各自负责的选题有一定积累和研究,且能够充分体现嘉应学院在客家研究领域的水平与影响的作者阵容。对于丛书选题的提炼,则在避免每个选题之间简单重复与拼凑的同时,更多地考虑这些选题之间的内在关联及其对客家历史人文整体风貌的不同侧面展示,尽量覆盖客家的语言风俗、文化教育、山水自然、村落民居、饮食习俗、民间文艺、侨人侨商、足球体技等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领域,并注意在内容展开过程中引带出能够体现客家历史人文内涵的标志性人物、事件和物象。同时,考虑到丛书的阅读对象传播影响,在编撰风格上,我们力求雅俗共赏,介绍性文字简洁、通俗但不失生动,延展提升性文字具有一定的内涵。
丛书的出版,除了要感谢各选题作者付出的辛勤劳动,嘉应学院科研处、文学院(客家学院)、客家研究院等单位的关心和支持外,还要感谢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林有能副主席、暨南大学出版社徐义雄社长的理解和信任,特别是出版社史小军总编辑、李艺主任在编撰过程中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邱国锋曾令存
2015年5月30日于梅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