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BACK

Ancient Architectures in Beijing: Beijing Quadrangle

Price: $17.08 $12.00 (Save $5.08)
Add to Wishlist

Details
《北京四合院》全书从多维的视角对四合院进行了阐述。开篇对合院住宅的演变,到元大都到明清北京城的四合院,做了概述。四合院的基本格局部分,对四合院进行了类型界定,如四合院的并联组合方式、带花园的四合院,以及四合院的庭院景观。第三部分主要是四合院的建筑构成,包括台基、屋身大木做、外墙、屋顶、外檐内檐、家具陈设等,条理分明,叙述明晰。然后是四合院中正房、厢房等房屋类型的分布,以及居者的身份界定。第五部分则是四合院的建造施工,石作、砖作、瓦作等等,非常详尽。除此之外,本书后半部分的篇幅,采用了实例的方式,对四合院的居住文化,予以直观表达。与前文中的理论部分,相辅相成。如清代经典府宅四合院撷英,孚王府、恭王府、崇礼宅、张之洞宅、纪昀宅等。近现代文化名人故居的四合院例说,则选录了鲁迅故居、老舍故居、齐白石故居、梅兰芳故居等。在两部分四合院实例之后,本书又对四合院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情韵,如风水禁忌、伦理秩序、雅居生活等方面做了适度探讨。如果把城墙比作北京的皮肤,故宫比作北京的心脏,那么遍布全城的的四合院就是老北京的血肉。所以珍爱四合院,保护四合院,把这些珍贵的建筑及其中所蕴涵的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是每一个热爱北京的人的共同的责任。自元代以来,无论是王公大臣、富商巨贾、还是文人学士、普通百姓,都住在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中。很多人都对四合院有着模糊的印象,但北京四合院的确切定义又是什么?这个问题在本书中,便能够得到满意的答案。

Media Recommendation

一切时代趋势是历史因果,似乎含着不可避免的因素。幸而同在这时代中,我国也产生了民族文化的自觉,搜集实物,考证过往,已是现代的治学精神,在传统的血流中另求新的发展,也成为今日应有的努力。
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干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除非我们不知尊重这古国灿烂文化,如有复兴国家民族的决心,对我国历代文物,加以认真整理以及保护时,我们便不能忽略中国建筑的研究。
以客观的学术调查与研究唤醒社会,助长保存趋势,即使破坏不能完全制止,亦可逐渐减杀。这工作即使为逆时代的力量,它却与在大火之中抢救宝器名画同样有急不容缓的性质。这是珍护我国可贵文物的一种神圣义务。
——梁思成

Editor's Recommendation

对于四合院这种北京最典型的住宅形式,《北京四合院》除了从学术与建筑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全息的阐述,更大的特色,在于撷取了清代经典的府宅,以及近现代文化名人的故居,对四合院进行了例说。从而赋予了本书以历史和文化的趣味性,可读性很强。

About Author

贾珺,1970年出生于江苏淮阴,2001年获得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06-2007任罗马大学建筑学院访问学者。现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清华大学图书馆建筑分馆馆长、《建筑史》丛刊主编。主要从事中国古典园林史和中外建筑文化交流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清华大学基础研究基金各1项,在核心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60篇,参与编写学术著作4部,翻译学术著作2部。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四合院与北京城
1 中国合院住宅的演变
2 从元大都到明清北京
3 胡同空间
第二章 四合院的基本格局
1 典型四合院布局
2 四合院的并联组合形式
3 带花园的四合院
4 四合院中的庭院景观
第三章 四合院的建筑构成
1 屋有三分 2 台基 3 屋身大木作 4 外墙 5 屋顶 6 外檐装修 7 内檐装修8 家具陈设
第四章 四合院的房屋类型
1 大门 2 垂花门 3 正房 4 厢房 5 耳房 6 倒座房 7 后照房 8 游廊 9 照壁与院墙

第五章 四合院的建造施工
1 测平定向 2 夯土筑基 3 石作 4 木料加工 5 榫卯 6 叠梁架屋 7 砖作 8 瓦作
9 木装修 10 雕饰 11 油饰彩画

第六章 清代经典府宅四合院撷英
1 孚王府 2 恭王府 3 崇礼宅 4 文煜宅 5 麟庆宅 6 张之洞宅 7 荣源宅 8 纪昀宅

第七章 近现代文化名人故居四合院例说
1 鲁迅故居 2 郭沫若故居 3 老舍故居 4 茅盾故居 5 齐白石故居 6 梅兰芳故居

第八章 四合院的文化内涵与生活情韵
1 风水禁忌 2 伦理秩序 3 隔绝内外 4 静美天地 5 雅居生活
Sample Pages Preview
第一章 四合院与北京城
1 中国合院住宅的演变
老北京人把四合院叫做“四合房”,顾名思义,就是“四面都用房子围合起来”的住宅。其实中国传统住宅有很多都是围合的院落形式,统称为“合院住宅”,北京四合院是其中最典型的一种(图1-1-01)。
中国的合院住宅有很早的历史渊源。陕西岐山凤雏村有一片西周时期留下的住宅遗址(图1-1-02),分为前后两个院子,四面都有房子围合。现代学者根据先秦的文献推断,这所合院住宅的大门前有影壁,前一个院子的正房是前堂,主要用于举行宴会以及礼仪活动;后一个院子的正房是后室,用作主人的日常起居,东西两侧的房子分别给家中其他成员居住。整个住宅的形式已经很清楚地把内外区分开,并且显示出家庭内部的等级秩序。
汉代的画像砖揭示当时合院住宅内的生活图景。有一块四川出土的东汉画像砖上描绘的一户人家拥有多个院子(图1-1-03),四周全部用房子或者廊子来围合,大门偏西,正堂很宽敞,前面的庭院中有两只鹤在翩翩起舞,东侧的院子里还建了一座高高的望楼,整组建筑形式十分丰富。
魏晋南北朝以后,合院住宅继续发展,并已经成为中国主流的住宅形式。隋唐五代时期,合院住宅的形式更加丰富,敦煌壁画中有很多图案表现深宅大院中的绚丽生活(图1-1-04——图1-1-05)。
宋代的《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等巨幅画卷中都绘有城市和乡村中的合院住宅形象(图1-1-06——图1-1-07),其中的前堂和后室之间常常用一道廊子串连起来,形成一个“工”字形的平面。这种形式也被元代的合院住宅所继承。
明清以来,中国传统的合院住宅趋于高度成熟,并且在不同的地区形成特色鲜明的地域风格。除了北京典型的四合院之外,东北、山西、宁夏等北方地区都有大同小异的四合院出现,南方的合院住宅形式更为丰富,包括江浙地区的“四水归堂”、徽州地区的马头墙民居、广东地区的“广厦连屋”、云南地区的“一颗印”等等,蔚为大观(图1-1-08——图1-1-12)。
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得更开阔一些,就会发现不但中国古代住宅以合院的形式为主,外国古代也有很多住宅同样采用院落的形式。古西亚地区早在五六千年之前就善于利用厚厚的土坯墙围成独立的宅院;古罗马人的住宅不但围合成院落,而且还进一步在院子中开辟水池和喷泉,再加上绿化,构成令人向往的美好家居环境(图1-1-13);古代伊斯兰住宅同样在庭院的四周用柱廊围合,院子里常常挖出十字形的水渠,以象征《古兰经》中的“天园”(图-1-14——图1-1-15);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兴建了大量的府邸,几乎都采用合院形式,把2-4层的大楼与内部隐秘的庭院结合在一起(图1-1-16)。
为什么中外都把合院作为住宅的主要形式呢?侯幼彬先生曾经做过一个细致的分析,认为合院住宅中的庭院四周闭合而露天,可以营造出内部良好的小气候,减少不良外在气候的影响。一方面在夏天可以有效地遮阴、纳凉,冬天又可以很好地采光、保暖、抵御风沙。露天通透的庭院既是入风口,也是出风口,通过自然的风压得到流畅的通风,保证健康清新的空气质量。此外,庭院还有利于排水和收集雨水,更可以引入各种植物,形成湿润而充满绿意的小环境,最适合人类居住生活 (图1-1-17)。
还有学者专门分析过合院式布局与独立式布局的差异。我们把一块方形的用地划分成100(10×10)格,来探讨一下划分建筑和空地的几种可能性(图1-1-18)。A模式是建筑分布于庭院四周的合院式布局,B模式和C模式都是建筑位于庭院正中的独立式布局。按照B模式来布置,建筑面积占36%,可以在周边得到64%的空地面积,建筑面积偏小;按照C模式来布置,建筑面积占64%,空地面积占36%,但都是围绕周边的窄长条,不好使用。而如果采用A模式,可以得到64%的建筑面积和36%的空地面积,更重要的是空地集中于中央位置,不但比空地面积同样占36%的C模式要好用得多,也比空地面积达64%的B模式要优越。因此从空间的角度完全可以证明合院式住宅的用地效率是最高的,既可以得到充足的建筑面积,又可以同时获取宽敞的庭院,一举两得。
相比而言,中国人对合院式住宅显然更偏爱一些,其形制也更为成熟。中国的封建社会长达两千多年,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社会行为规范,而合院住宅所具有的防卫严密、内向稳定、秩序井然的特点正与这套规范高度吻合,因此也在岁月的长河中不但得到强化,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式合院住宅系统。北京四合院正是这个系统中最完备的一种类型。
Ancient Architectures in Beijing: Beijing Quadrangle
$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