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BACK

Burson Linguistics book series : Language and senior research metonymy

Price: $10.25 $7.20 (Save $3.05)
Add to Wishlist

Details
陈香兰所著的《语言与高层转喻研究》论述的转喻现象在我们语言表达、心智思维中无处不在。它以独特的魅力引起了哲学家、修辞学家、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门的注意。本文作者积数年之功,系统研读了该领域的外文文献,始终密切关注该领域的发展。作者将重点放在汉语领域,从认知-转喻角度,研究文字表面难以观察到的抽象的认知转喻思维即高层转喻,解释了一些以往研究难以解答的问题,属于认知理论前沿成果。

About Author
陈香兰,北京大学博士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校重点学科带头人,理论语言学研究所所长,全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理事,山西财经大学客座教授。主要研究认知语言学、语用学、语法和商务语言。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等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50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等15项,多次应邀赴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芬兰、美国、英国等国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并发言。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引论 
1.1 研究起因 
1.2 研究层面与创新观点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与路线 
第二章 高层转喻研究 
2.1 高层转喻与低层转喻的分类 
2.2 高层情景转喻研究 
2.2.1 场境理论 
2.2.2 间接言语行为与高层转喻 
2.2.3 “What is N”构式与高层转喻 
2.2.4 “What's x doing Y”构式与高层转喻 
2.3 语法转喻研究 
2.3.1 语法转喻的界定 
2.3.2 语法转喻主要观点 
2.4 高层篇章转喻 
第三章 高层转喻思维模式与基本观点 
3.1 高层转喻思维模式 
3.2 高层转喻的认知语境观 
3.3 高层转喻的情景语境限制观 
3.4 高层转喻的多域操作观 
3.4.1 多个源域与一个目的域 
3.4.2 一个源域与多个目的域 
3.4.3 多域操作变体观 
3.5 高层转喻推理观 
3.6 高层转喻认知背景限制观 
第四章 高层转喻与语境:“What's X doing Y”构式限制性因素探讨 
4.1 “What's X doing Y”构式的多样解释 
4.1.1 Kay & Fil:lmore的观点 
4.1.2 Panther & Thornburg的观点 
4.1.3 Ruiz de Mendoza的观点 
4.2 转喻操作模式的修正 
4.3 “What's X doing和“What's X doing Y”的异同与规约性 
4.4 成分变化与“What's X doing Y”构式 
4.4.1 “doing”在不同语境下的功能 
4.4.2 说话对象不同与构式义变化 
4.4.3 子构式不同与构式义变化 
4.5 情景语境与认知背景不同功能 
4.6 “What's X doing Y”构式的转喻操作域 
4.7 “What's X doing Y”构式转喻思维的限制规则 
第五章 现代汉语间接拒绝言语行为与高层转喻 
5.1 拒绝言语行为重新分类 
5.1.1 直接拒绝与间接拒绝 
5.1.2 有言拒绝与无言拒绝 
5.1.3 狭义拒绝与广义拒绝 
5.2 间接拒绝的特点 
5.2.1 间接拒绝形式多样 
5.2.2 间接拒绝的意义偏离 
5.2.3 言语行为类型与功能不一致 
5.3 间接拒绝的高层转喻思维 
5.3.1 间接拒绝的部分代整体转喻 
5.3.2 间接拒绝的整体代部分转喻 
5.3.3 因果思维与高层转喻 
5.4 间接拒绝的高层转喻限制因素 
5.4.1 语境限制 
5.4.2 认知背景限制 
5.4.3 话语意图限制 
5.5 间接拒绝的转喻多域操作 
5.5.1 由间接到直接的多域转喻操作 
5.5.2 由直接到间接的多域转喻操作 
第六章 现代汉语疑问句意义偏离与高层转喻 
6.1 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及疑问句意义的复杂性 
6.1.1 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 
6.1.2 疑问句意义的复杂性 
6.2 疑问句重新分类 
6.2.1 疑问句分类观点 
6.2.2 疑问句研究范围 
6.3 疑问句意义偏离 
6.3.1 意义偏离的界定 
6.3.2 四种疑问句意义偏离的情况 
6.3.3 强偏离与弱偏离 
6.4 意义偏离与高层转喻 
6.4.1 同一话语多种意义偏离与高层转喻 
6.4.2 意义偏离与高层转喻类型 
第七章 转喻与语篇:伏应与高层转喻 
7.1 照应与语篇 
7.1.1 照应的相关研究 
7.1.2 语篇照应的局限性 
7.2 伏应的认知激活方式 
7.2.1 同指伏应与转喻思维 
7.2.2 因果伏应与转喻思维 
7.3 “伏”“应”与高层转喻 
7.3.1 伏笔中的转喻思维 
7.3.2 应笔中的转喻思维 
7.4 伏应种类与高层转喻思维 
7.4.1 多伏笔一应笔与高层转喻思维 
7.4.2 多应笔一伏笔与高层转喻思维 
7.4.3 多线伏应与高层转喻思维 
第八章 “的”字结构的构式观与高层转喻思维 
8.1 “的”字结构与构式 
8.1.1 “的”字结构的语义特征 
8.1.2 “的”字结构的形式特征 
8.2 “的”字构式的转喻思维机制 
8.2.1 “的”字构式的转喻思维模式 
8.2.2 “的”字构式转喻中“X”的特殊性 
8.3 “的”字构式的转喻类型 
8.3.1 “领有者—领有物”转喻 
8.3.2 “地点—人/物”转喻 
8.3.3 “性状—事物”转喻 
8.3.4 “施事+行为—对象”转喻 
8.3.5 “行为+受事—人”转喻 
8.3.6 “数量—事物”转喻 
8.3.7 “时间—事物”转喻 
8.3.8 “施事+行为+受事—事物”转喻 
8.3.9 “行为+性状—事物”转喻 
8.4 “的”字构式的限制 
8.4.1 “的”字构式的转喻限制 
8.4.2 “的”字构式的区别性、指称性限制 
8.4.3 “的”字构式内、外限制 
8.4.4 “的”字构式的语境限制 
8.5 “的”字构式的转喻特例 
8.6 “的”字结构语块观与语块类型 
8.6.1 单语块“的”字构式 
8.6.2 拼接语块“的”字构式 
8.6.3 复合语块“的”字构式 
第九章 结语 
9.1 语言现象各章研究结论 
9.2 五种语言现象的转喻共性 
9.3 研究局限与今后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
Sample Pages Preview
Sample pages of Burson Linguistics book series : Language and senior research metonymy (ISBN:9787301229132) 

以上研究从整体上来说,过去注重形式、结构的研究,现在有些学者从语用认知角度进行研究。这里我们首先梳理传统的疑问句语法研究和研究分支。 
汉语界对疑问句公认的基本分类是将疑问句分为特指问、是非问、正反问和选择问,我们认为这是从静态的角度对疑问句进行细致、深人的分析。 
然而如果换一个语境,疑问句就会发生本质的变化,如看电影的时间到了,同去的妹妹见你不动身,她很生气地问:“你去不去看电影?”那么,该问句的话语意义就可能是责备的意思,而不是纯疑问。也就是说,同一句话,在一个语境中是纯疑问,换一个语境话语意义就会发生变化。可见,疑问句受语境影响,是一个动态的语用认知现象,这是本书的基本观点。 
疑问句的语用研究。疑问句意义与语境有关,早就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有时人们使用疑问句不是为了获得某种信息,而是把已知的事实或情况用疑问句的形式说出来,目的是突出强调某一已知信息,所以学者们认为有非疑问的用法,如设问、反问和祈使问。 
最近几年从语用角度对意义偏离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如徐盛桓(1999)、刘静元(2008)、陈振宇(2008)、孙帮俊(2008)、张晓涛、邹学慧(2011)、谭轶操(2007)、邵敬敏(2012)等。其中徐盛桓(1999)研究疑问句探询功能的迁移,认为探询功能的减退和迁移都是疑问句语用嬗变链上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现象,从共时来说,嬗变是由疑问句的疑问结构体衰变造成的,嬗变形成一个嬗变链;通过对疑问结构体衰变过程的分析,说明疑问句嬗变的成因、表现形态以及其对言语交际的影响,并对这一现象做出一些规律性的说明。刘静元(2008)根据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汉、日语中不表达疑问的疑问句进行分类,并分析其表现形式和话语功能。邵敬敏(2012)对是非问句内部结构类型特点进行功能比较,在区分疑惑、询问功能的基础上,又将疑惑类下分为三个小类。
Burson Linguistics book series : Language and senior research metonymy
$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