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ple Pages Preview
贯穿于十八世纪的清代康、雍、乾三朝,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文化昌盛,构筑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道辉煌,史称"康乾盛世"。
"帝王敷治,文教是先"。"文治"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悠久传统。随着清代国家统一的最终完成,清廷也把统治重点转向"文治教化"。
盛世修书修史是中国历史中独有的文化景观,清代盛期的学术文化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恢宏气象和集大成的趋势,"经籍日盛,学术斯昌,文治之隆,汉、唐以来所未逮也"。
一、典藏之盛
清初以来的统治者,上承自古以来王室收藏典册的传统,将绝大部分图书藏于宫廷,由掌管宫禁事务的内务府各有关下属机构统一管理,因又称内府藏书。其作法既沿袭前代,更有所超迈。
1.广储天下图籍
接收前朝遗书。自明中期以后,随着吏治的腐败,管理制度日益松弛,特别是明代灭亡之际战争的破坏,使积存二百余年的图书文献受到极大损失,火灾劫余的遗书被清皇室收归所有,其中尚有宋、元遗物。
广征民间图书。前朝遗存有限,自顺治帝开始,仿历代作法,利用帝王的权势多次下诏求书,广搜天下有关启、祯二朝史事的档册、典籍。康熙四年( 1665),又以修《明史》谕礼部搜采明季史书。康熙二十五年( 1686),复谕礼部翰林院,凡经、史、子、集等善本,宜广为访辑,搜罗罔失。乾隆朝的征书活动更加频繁,乾隆中期编纂《四库全书》时,接连颁发征书之谕,大规模地汇集天下图籍,从各地征集的图书总数达一万五千种左右(《永乐大典》未计),达到了封建时代的顶峰。清廷求书既有广泛征集,更有专项搜采,多是配合内府各项编纂活动而展开的。
当代敕修各籍。清代的内府编书从顺治朝开始。康熙朝设立专门的刻书机构以后,编书更成为例常之举,此后各朝虽然编书数量多少不一,但相续不断,直至清末。
有清一代书籍编纂的总量,按子曰计(包括《四库全书》等大型丛书)达万余种。其中,刊印的书籍(不计子目)有千余种,每一种书籍的印行数量,少则六十余部,一般为二百部,多者干余部。由于编印数量迅速增加,源源不断,遂成为皇家藏书的主要来源。
2.广辟藏书处所
清宫藏书至乾隆时期达到最盛,紫禁城外朝与内廷各路藏书处呈现出"星罗棋布"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