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ple Pages Preview
当代中国语言学界除了意合语法的研究以外,以下几种研究也是在语言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上有系统思考和完整主张的研究,值得瞩目。
一是字本位语法研究。字本位语法理论是由徐通锵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旨在摆脱西方语言理论框架的束缚,面对汉语实际而建构的语法理论。该理论基于汉语的“一音一义一字”的事实,第一次较系统地提出了汉语语法自己的理论主张。应该说,其基本方向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由于字本位理论仍然是以现有的西方语言理论来解释其所注意到的汉语的重要事实,这就不能不使字本位理论陷入如下窘境:其一,没能搞清“字”本位同“一音一义”的关系,使汉语“字”的特征同“音”的特征混为一谈,这就必然招致“是先有语言还是先有文字”的质疑。其二,“字”本位语法仍然是以现有的源于西方语法学的概念体系来说明汉语的语言事实,因此其具体语法的解释略显乏力,而且字本位语法对汉语语法缺乏具体深入的研究,这就使其主张的语法理论流于表面。
二是语义地图的研究。语义地图(semantic map)是语言类型学中的概念,最早萌生于Anderson Lloyd B.(1982)的一个设想:借助map将二维空间投射于书面的方式来描写语言形式和语义范畴间的匹配在不同语言间的分布模式。201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李小凡、张敏、郭锐等著的《汉语多功能语法形式的语义地图研究》一书,较系统地介绍了语义地图研究的理论、方法和研究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