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BACK

Chinese Ancient Beads (Revised Edition)

Price: $51.23 $36.00 (Save $15.23)
Add to Wishlist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关于珠子 
第一节最早的珠子 
第二节珠子的定义 
第三节为什么制作珠子 
第四节无处不在的珠子 
第五节念珠 
第六节贸易珠 
第七节制作珠子的材料 
第八节古代中国的珠子(导读) 
第二章(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村寨文化的珠子 
第一节村寨的闲暇时光 
第二节黄河流域的珠子——仰韶文化 
第三节长江流域的珠子——河姆渡文化 
第四节辽河流域的珠子——兴隆洼文化 
第三章(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1500年)聚落文化的珠子 
第一节以祭坛为中心的聚落文化——三大流域同时兴起的祭祀文化 
第二节良渚文化的珠子——长江下游 
第三节石家河文化的珠子——长江中游 
第四节大汶口文化的珠子——黄河下游 
第五节龙山文化的珠子——黄河中下游 
第六节马家窑和齐家文化的珠子——黄河上游 
第七节红山文化的珠子——辽河流域 
第四章(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046年)夏和商代的珠子 
第一节都市的兴起和二里头遗址的珠子 
第二节殷墟出土的珠子——黄河流域的中原文明腹地 
第三节长江下游商文化遗址的珠子 
第四节成都平原的三星堆和金沙 
第五节大甸子——北方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珠子 
第五章(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西周的贵族组佩 
第一节礼乐制度的西周 
第二节贵族组佩 
第三节组佩中的珠子和坠饰 
第四节西周玛瑙珠 
第五节早期的费昂斯珠 
第六章(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的珠子 
第一节礼崩乐坏 
第二节秦人的珠子和佩饰 
第三节齐水晶 
第四节楚国的珠子和佩饰 
第五节随侯珠 
第六节战国蜻蜓眼 
第七节夏家店上层文化的珠子 
第八节“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上的珠子 
第八节古典的结束 
第七章(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汉代的珠子 
第一节秦制楚风 
第二节厌胜佩 
第三节玉舞人 
第四节祥符题材的小兽和串饰 
第五节北方匈奴和高句丽的珠子 
第六节南越王的组佩 
第七节南方港口的舶来品和钾玻璃 
第八节中亚丝绸之路上的珠子 
第九节滇文化的珠子 
第九节珠襦 
第八章(公元220年—公元589年)魏晋南北朝的珠子 
第一节动荡时期的珠玉 
第二节魏晋风度以及玄学对审美的影响 
第三节金胜和六朝的祥符题材 
第四节《玉台新咏》中的珠子 
第五节平城的大月氏人琉璃作场 
第六节洛阳永宁寺的玻璃珠 
第六节青州造像的珠子 
第九章(公元581年—公元907年)隋唐的珠子 
第一节隋代的珠玉 
第二节大唐气象 
第三节步摇垂珠和金镶玉 
第四节绘画作品中的珠饰 
第五节唐诗中的珠玉情结 
第七节瑟瑟珠 
第十章(公元960年—公元1234年)宋辽的珠子 
第一节市井风俗 
第二节皇家舆服中的珠子 
第三节里巷妇女的珠璎 
第四节宋墓和地宫中的水晶珠 
第五节宋人的珠帘和琉璃手工 
第六节南宋的海运和琉璃珠贸易 
第七节辽金贵族的项饰和组佩 
第八节云南大理国的珠子 
第十一章(公元1206年—公元1644年)元明的珠子 
第一节蒙元的珠子 
第二节元代壁画中的珠璎 
第三节明代的复古风尚和宫廷装饰品 
第四节白话小说中的世俗风情 
第五节博山的琉璃珠和明代用于海上贸易的珠子 
第十二章(公元1616年—公元1911年)清代的珠子 
第一节宫廷审美和世俗趣味 
第二节朝珠和顶珠 
第三节民间吉祥题材的小装饰 
第四节《颜山杂记》和料珠 
第十三章 写在珠子之后的小问题 
第一节珠子的主人 
第二节制作珠玉的工匠 
第三节用什么穿珠子 
第四节玻璃和琉璃的称谓问题 
第五节采珠——珍珠小史 
第十四章 西藏的珠子 
第一节西藏的宗教美术 
第二节珠子的色彩象征 
第三节密教的念珠 
第四节天珠 
第十五章(公元前700年—公元前200年)常见的外国古珠 
第一节印度河谷和阿富汗的珠子 
第二节西亚两河流域的珠子 
第三节地中海沿岸的珠子 
第四节非洲贸易珠 
附录一史前时期珠子的分布和编年(表格1) 
附录二中国历代纪元表及珠子种类(表格2) 
附录三与珠子有关的古代文献 
附录四参考书目 
附录五英文目录 
附录六中国古代珠子的编年图谱 
后记
Sample Pages Preview
不过,这些珠子并非我们看见的那么“直白”,它们仍然是难以解读的,虽然它们的造型或图案一目了然,但我们却不了解石家河人为什么制作这些形象,也不知道他们给这些形象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些珠子当然也不是什么随便的珠子,也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佩戴,它们大多出土于成人瓮棺之中,而且数量有限。在有玉器随葬的瓮棺中,多则几件,少则一两件。到目前为止,石家河文化出土数量最多的是小玉蝉,有33件,虎头9件,鹰只有件;另有一种玉人头像是石家河文化最具典型意义的玉器之一,个体也很小,造型比动物形象抽象一些,总数有10余件。 
石家河文化处在铜石并用时期,距今4600到4000年之间,因发现于湖北省天门市石河镇而得名,大致与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平行,也有考古学家把石家河文化归属在龙山文化的范畴。从它的下限时间来看,中原已经要进入城市文明的初期。就它独特的美术特征,特别是玉器和珠子的美术造型,与同时期的考古文化比较有明显的不同,尤其是石家河人擅长肖生的玉器。玉器品种主要分装饰品和生产工具两大类,装饰品包括人头像(图049)、虎头像(图o50)、蝉、鹰、鹿头像、羊头像、环、块、璜、笄、坠、珠、管、柄形饰等,用于个人装饰;生产工具有纺轮、刀、锛、凿等,但是这些所谓生产工具并非实用器而是礼器的性质。石家河出土玉管和玉珠,形制都十分规矩,做工精细(图051)。另有数量较少的天河石和绿松石珠子出土,材料和形制与石家河其他玉件相比较,显得比较突兀,可能是外地输入。 
蝉是备受先民喜爱的形象,早在公元前6000年的北方兴隆洼文化遗址就出土了玉蝉,之后的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也都有玉蝉发现,但是石家河人制作的蝉最为具象(图052)。制作玉蝉的传统从史前一直延续至清代,时间跨度至少8000年。每一个时代,玉蝉的形象都随当时的审美和文化内涵变化而变化,或抽象,或具象,或简练,或雕琢,但是都寄予了古人所希望的意义。或许即使今天的我们,所认识的蝉的寓意与古人也相去并不太远,至少我们都对蝉的一种生物现象很叹服,就是蝉能够蜕变,羽化后又“饮而不食”,这种神奇的“再生”无疑是古人今人都有的美好寓意,以至于汉代人把玉蝉作为口含放入死者口中,希望死者进入冥界天界后能够再生。 
虎头珠的形体比玉蝉大一些,造型生气十足(图053)。虎是神威勇猛和不可战胜的象征,我们相信石家河人比我们更了解这种动物的品质,他们比我们更接近自然。我们很愿意把虎的形象(不会是猫的形象,因为那时的中国人还不会养猫,猫是埃及人的宠物)想象成石家河人的图腾船,这种想象没有直接的证据,在没有更好的解释之前,我们只能把问题留下。
Chinese Ancient Beads (Revised Edition)
$36.00